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?!关于骨松4问题,医师来解
2020-11-16 

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,台湾已于1993年进入高龄化社会,2018年转为高龄社会,推估将于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,人口老化速度远大于欧美国家。而随着老化人口的增加,面临的即是隐形杀手-骨质疏症的威胁。
 

医师表示,美国国家卫生院定义骨质疏症为「一种因骨骼强度减弱致使个人增加骨折危险性的疾病」,而骨骼强度的评估又包含「骨密度」及「骨骼品质」。
 

而初步估计,我国60岁以上人口,16%患有骨质疏症,其中又以女性居多。因女性在停经之后骨质会快速流失,而女性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长,受到骨质疏鬆症的影响更为严重。
 

Q1:骨质疏症是一种慢性病?
 

医师指出,国人对于骨质疏症的概念,可能都还停留是自然老化,不需要积极面对。事实上,骨质流失是随着年龄增长渐进发生的,就是一种慢性病,需要积极的介入治疗与预防。
 

因为骨质疏症不仅仅是骨问题,其带来的髋骨骨折与股骨骨折问题更是需要被关注。年纪大于55岁的老年人发生骨折,大部分是因为先发生骨质疏鬆症,才因为跌倒、提重物、轻微的撞击而引发骨折。
 

骨折发生除了需要医疗费支出外,后续引发连锁效应,包括失能、长期卧床引起的感染、家属照护问题与社会资源耗用等,也因为併发症提升了死亡率。根据流行病学统计,因为骨质疏症引起的髋部骨折,第一年死亡率约15%。
 

骨质疏松,骨质密度,治疗骨质疏松


 

Q2:而哪些人该接受骨质密度的检测?
 

医师提到,骨质疏症的诊断黄金标準是利用双能量X光吸收仪(DXA)测定骨质密度。除了目标明确的老年族群(65岁以上妇女、70岁以上男性),以及停经或即将停经的女性、50~70岁男性并具有骨折高风险因子之两大族群,也是建议接受骨质密度检查。
 

骨折的危险因子又有那些呢?体重过轻(BMI<18.5kg/m2)、有骨折病史(特别是髋骨、嵴、椎骨、腕部骨折)、长期服用类固醇、目前抽菸、过量饮酒、糖尿病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甲状腺疾病,或是长期卧床、因疾病少活动(如嵴随损伤、帕金森氏症、中风、僵直性嵴椎炎)等。
 

Q3:骨质疏要治疗吗?
 

医师给了肯定的答案。因为预防与治疗骨质症的最终目标,在于减少骨折或是再次骨折,可惜目前国人骨折后接受骨质疏鬆药物治疗的比例偏低,未能将骨头维持一定的健康状态。
 

她建议,已经发生骨相关骨折的病人,应该要积极使用抗骨药物治疗,预防再次的骨折,而任何使用抗骨鬆药物之前都先要补充足量的钙与维生素D3,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 

Q4:预防骨质疏症是银发族才要做的事吗?
 

医师提醒,预防骨质疏症非银发族专利,各个年龄层都要均匀摄取营养素,例如,年轻时就多摄取乳製品、小鱼乾、芝麻、深绿色蔬菜或坚果类等含钙食物,以及富含维他命C食物,如橘子、柳丁、奇异果等,帮助钙质吸收。

此外,维生素D3能帮助人体吸收钙质,而人体维生素D3的合成与转化需要藉由日晒,可善用温暖又热情的阳光,避开最烈的中午时段,每天晒个10到20分鐘,就能预防骨
 

医师建议,运动有助于增加骨质密度、增强肌力与平行协调能力,减少跌倒,进而减少骨折的发生。如果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加入荷重运动,例如,举哑铃等具有抗地心引力之运动,更有助于增加骨质密度与肌肉强度。

资深实战检测经验8年,样本检验安全保障免担忧
x 联络咨询
联络咨询

友情链接: